啊,大家好哦~~~
今天回家了,所以就有时间写日志@!
今年决定谈谈巢体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蚁室和蚁道。
我前面已经提过了蚁巢的结构,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点连接:
人工蚁巢–结构篇
说的很明白,而之所以讲了那么多细节,放了那么多概念,当然是为以后更多的理论做铺垫了~~
而今天,就要用到蚁室和蚁道这两个概念了!
—————————————————
正文开始:
蚂蚁居住的蚁室,和来往的蚁道,在自然界中,根据蚂蚁的种类千差万别~
所以,具体体现在石膏巢上,也要根据不同的蚂蚁量身定做~
就是根据蚂蚁的大小,习性,攀爬能力等结合野外蚁巢构造,做出合适的蚁巢!
但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讨论这些! 因为这些太微观了~
而且也不是现在朋友们养不好蚂蚁的主要矛盾~
所以我决定以后慢慢渗透!
那什么是主要矛盾呢?,就是不合理蚁道和蚁室的分布和面积,会造成蚂蚁往蚁道蚁室里堆放垃圾!
然后造成轻者腐烂发霉,重者爆螨的一系列问题!
—————————————————
然后,我要告诉大家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系列问题!
原因一句话,很简单,就是:
蚂蚁当前群落的数量远远小于整个巢体可容纳数量造成的!
一个完美的人工蚁巢,蚂蚁当前数量和巢体容纳数量相当,那绝对是最适合蚂蚁居住繁殖的,但是现实中,由于蚂蚁群体数量不断的增长,我们通常把可居住面积做的更大,这对于不能让蚂蚁主动扩展空间的石膏蚁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剩余空间过大,那么蚂蚁就会自然而然的把自己不常经过的地方,当做垃圾场,而不是自己的“家”。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的方法就是从小巢到大巢,随着群落的增大,及时换到一个剩余空间适量的大巢里。
这个方法比较笨,风险也比较大~但是很简单!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扩展新的巢体。
这个方法对蚂蚁来说比较平和,温柔,但是要提前对蚁巢做好规模化的扩展接口设计,所以要有充足的准备!
—————————————————
以上两种方法其实谁都会想到,没有什么稀奇的,
有没有通过对蚁道和蚁室采取特殊的设计,达到很方便,很爽的大巢养小群落的目的呢?
肯定是有的~下面是我想到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螺旋形蚁道法(针对立体式巢体)
故名词义,就是把蚁道设计成螺旋形,我的整个城堡系列都是用的这个方法!~
为什么要设计成螺旋形?
大家都知道蚂蚁喜欢一钻到底~钻到最下面的蚁室,而螺旋形蚁道给了蚂蚁一种假象,那就是从进巢口开始,他所经过的蚁室,是它的家!
这样很不容易在中间堆放垃圾,从而影响正常的交通~这样就避免了蚂蚁在潮湿的巢体内乱堆垃圾的现象~~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新生群落,蚂蚁一溜到底,不会出现迷走现象(因为巢体较大,巢室较多,工蚁在里面迷路浪费体力而耗死的现象)
而且随着群落的加大,蚂蚁会不断往顶部的巢室推进~~
这就成了不用频繁扩充,替换的巢体!
但是这个并不是永远不用扩充,这个道理大家懂得,我就不解释了~
第二种:封堵蚁室法(适合立体式和平面式巢体)
前几天有个朋友发了个帖子,具体的研究目的我给忘了,他的观点是用花泥填满蚁室,让蚂蚁自己挖~~
呵呵,这个想法和我的异曲同工!
但是,这种方法有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影响观察,因为蚂蚁挖的动作是向下!所以蚂蚁完全没有必要把蚁室花泥全部挖走,而是只挖下层,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到人工蚁巢三个基本需求之一的观察!所以,不可取!
相比之下,我的思路比较简单易行而且不影响观察。那就是:
用中等强度的介质将通往深层蚁室的蚁道封死!
所谓中等强度的介质,就是蚂蚁可以挖开,同时也不能轻易搞定的介质~比如说,高强度纸团,软石膏等~
具体原理就是小群落的蚂蚁进入到和活动区相连的第一个巢室,遇到了蚁道的封堵物,会感到很满足!因为空间狭小很有安全感!
随着群落的渐渐壮大,这种安全感会被压迫感代替,因为屋子太小了,太挤了,蚂蚁的本能就会立马显现出来,就是准备往里挖!
当大颚碰到中等强度的介质时,蚂蚁又爽了,因为不像其他地方挖不动~于是,靠里的蚁室就这样被利用了。
同时,由于只封闭了蚁道,没有封闭蚁室,所以影响观察的问题就根本不存在了~!
这样也就实现了大空间养小群落,和上一种方法不同,这种方法,蚂蚁群落推进的方向是从外向内的~!
————————————————————
另外,可以在蚁道中加入活动板门的方法人工控制蚂蚁使用的蚁室数量,还可以利用多特式塞住不需要的蚁室达到目的
———————————-
好吧,思路到此枯竭
因为太困了!
以后能想到再添加吧~~
晚安,朋友们!
祝你们健康长寿!
————————————————————-
百度评论:
飞鸟在天:有新作 拜读了 有收获 受启发
2011-12-09 10:04删除回复
用指甲能抠动的建筑石膏封闭了蚁道,后已经转移,不知弓背能否成功挖开蚁道……
弓背的挖的能力着实不强~~不过还是祝你成功!~!
把石膏换成面巾纸团了。。再挖不动我就该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