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今天有鲁莽位朋友从我这里转发了一篇文章到中国宠物蚂蚁论坛,
虽然属于严重的盗用版权行为!
但是我也没有脾气!
因为这恰恰反映了我的日志可参考性还有众多蚁友对我付出的认可!
反而我还会谢谢他~~
————————————————–
最近真的很忙!
上一篇日志只开了个头,就没有时间写了,
每天上自习到12点+,
—————————————————
最近很多朋友很敏感的发现了“通风”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2年前就发现了~
现在已经解决~~
说明白了,通风问题,其实就是活动区问题~!
因为大家思维定势了,没有把巢体和活动区的分开认识,一致认为活动区是巢体的一部分。
—————————————————-
而这个思维定势,
首先,是一些蚂蚁商家推出的不合理蚁巢造成的!
其次,没有一个良好的引路人,告诉中国蚁友,蚁巢到底如何设计~~~
最后,没有完成一个比较经典的理论,总以为养蚂蚁是很简单,很随意的事,从精神上没有深入挖掘!
——————————————————
而我,现在,在这个博客写这些人工蚁巢理论的原始目的,就是想让把我对他的深入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方面总结前人经验,一方面总结失败原因。
正如我那天在蚁网群里所说,决定让国内蚁巢发展认识进一大步~~~
——————————————————-
刚才洗澡回来,上网发现那位仁兄转载我的日志,感触颇多,
决定舍弃上自习的几个小时把理论分享给大家。
下面就是正题了!(没有弄清蚁巢构造的可以点这里:人工蚁巢–构造篇)
——————————————————–
一.从通风问题说起,
第一次听到比较强烈的“通风”是从一位QQ昵称是“SxFch”的大哥那里,
他反复强调通风的重要性,我当时没听明白,
我们交流了长达2个小时,
最后我终于知道了,
他对通风是这样理解的:如果蚁巢不通风就会使有机质腐烂,食物残渣腐烂,滋生螨虫,会让蚂蚁亚健康等……
我一看,这不就是我的活动区理论所解决的问题吗!
然后给他描述了我的想法,
就是给巢体加以个相对于巢的干燥的活动区~
然后,问题解决了~~~
二. 活动区三大经典理论
1.活动区要相对巢体干燥。
2.活动区要有足够大的面积。
3.巢体蚁室的容积要不要过大(活动区别利用的客观条件!)
这里阐述一下:
第一条,就是所说的通风问题。
首先,通风不是巢体的通风,而是活动区的通风。
其次,可以设想,如果有了“通风”就是干燥的活动区,蚂蚁就会把垃圾放在这个活动区里了!(巢体要满足理论3)
第二条,活动区要有足够的面积供蚂蚁捕猎,取食,活动,否则会影响蚁群的发展!以及饲养者得观察~~
试想,一个蚁巢,活动区的面积还没有蚁室的面积大,就是说蚂蚁的外部活动空间还没有“家”大。
第三条,就是避免让蚂蚁把巢体的其他部分当做活动区堆放垃圾~
活动区理论描述完了,不管我还是读者都会意犹未尽吧,但是这篇日志到此结束!
但是下面,我会再写一篇日志,
用批判性的方法,阐述活动区三原理。
————————————————————
祝朋友们幸福常伴!
2011年 11月
百度评论:
nexapplekaka回复bxii:我也用过森林的,当然轩的更专业一些,你可以试试,这里强烈推荐。 双侧开口能形成风道就太不错了~促进空气对流,效果肯定好些~你可以试试~ 我是怕背面贴壁的话,观察时总不能把头伸进缸里观察吧,隔着前面的玻璃往里看距离有点远,会不会看不清楚啊~~侧着看的话,也有点别扭啊~ 我说的那个意思就是蚁室要竖向布置,不能直接用平面巢体竖过来啊~~ 比如我养针毛那个别墅一代,如果竖过来很多蚁室就废了啊~~
2012-01-24 19:57回复
bxii回复nexapplekaka:是的,我不喜欢多面立体蚁巢,那需要旋转,我希望观察的时候可以尽量不惊动它们;我使用森林的防逃液对于我的大头几乎没有作用,1cm宽度只能维持几个小时,它们就能越过,我看你的喂食盒是敞口的,是不是轩的防逃膏要好些?敞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做不到,我觉得双侧面开洞形成风道,效果一定优于同等面积的顶部洞口(顶部通风同时保留,便于潮气蒸发);我考虑背面贴壁的原因是巢体已经在平面盒中,正面与缸壁粘贴,就使观察面有两层介质阻隔,而且由于可能会贴不紧和胶水干扰而观察面不清晰,因此我只利用蚁缸的正侧两个面,观察方向为缸体内侧;我称之为立式平面巢体,是因为观察面是单一平面,没有纵深巢室和蚁道,蚁室的布置当然是按照竖向布置制作,不能直接使用横向平面的巢体,但不知您说的失去一些功能,具体指的哪些?以便于我加以考虑改进
2012-01-24 18:26回复
nexapplekaka:巢体的扩展性,防逃性和封闭性毋庸置疑,但是我想对于蚁缸侧面的通风口的想法,要经过试验,因为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通风口”远没有敞口效果好,造成湿度无法接近外界湿度~ 我的建议是采用弧角的蚁缸,配合轩的防逃膏,1cm的宽度绝对可以在几个月内保持效果~ 养的蚂蚁品种要首先选好,最好是繁殖速度中等的,要是中小型大头的话,就要有一个月增加一巢体的准备啊~~ 另外,对于观察效果的优化,我建议将巢体正面贴壁粘贴,这样看的更加清楚,不过还要根据蚁缸的实际情况而定~~~
2012-01-24 17:32回复
nexapplekaka回复bxii:你说的“平面蚁巢在适当大小的缸内竖立背面贴壁胶粘”完全可行,但是不能机械的将平面巢体直接黏上,因为,有些平面蚁室竖直起来,就会失去原来的一些功能!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同时,竖直起来的平面巢体就不再是平面巢体,这是因为竖直起来的的蚁室按照空间的堆砌关系上符合立体巢体的定义。 我想,你是非常不喜欢那种多面的,观察蚂蚁需要反复旋转查看的圆柱或圆锥型的立体巢体。
2012-01-24 17:19回复
nexapplekaka回复bxii: 感谢老哥的持续关注, 虽然我写了这么多, 推广了这么多, 也有更多的人在默默关注我的博客, 但是,能提出问题, 和我的思想引起共鸣的朋友真的寥寥无几~ 所以,你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思路, 我都会非常细心的思考,一起讨论~~
2012-01-24 17:10回复
bxii:谈一下我的想法,请指正:我非常认同你的活动区理论和蚁巢三要素,但我认为三要素中易于观察且少惊扰蚂蚁至为重要,让它们跨越几千公里搬家不能只为了让它们在角落里活着吧,不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如住在它们自己家里更舒适。因此我非常不喜欢立体蚁巢,而平面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动区太小和巢室容积控制,平面堆砌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但观察时平铺面积太大,堆砌时的晃动又会惊扰蚂蚁。因此我的想法是采用蚁缸包容型,具体做法是平面蚁巢在适当大小的缸内竖立背面贴壁胶粘,扩展时可以在缸内增加竖立的平面蚁巢(可以采用独立巢室,也可以预留扩展口连接)。立式平面巢体封闭(上部预留加水,还可根据需要预留通风),缸体侧面预留通风口(北方地区大部分月份空气湿度均较低),这样解决巢室保湿和活动区干燥的问题。另外由于巢体在缸内,我所担心外接管处防逃和平面巢体挖穿防逃也可一并解决。当现有缸体不能满足增加巢室的需要时(即使多后群落恐怕也不是短时间内的事),更换大一号的蚁缸,将原巢室搬至新缸内粘在缸壁即可,当然新增的立式平面巢体型号也可加大,这样占用面积基本只是活动区面积,即省去巢室面积,而又便于观察。当否,请博主指教
2012-01-24 15:49删除回复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