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也疯狂之谁才是真正的“黄疯蚁”?

时常有人讨论关于细足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的问题,对于其诸多名称倍感迷惑。

那么今天,我们就逐一说一说它的这几个名字好啦。 Anoplolepis gracilipes

首先,最常见的一个异名就是“长足捷蚁”。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在《广西蚂蚁》和《梧桐山蚂蚁分类研究》中均采用了“长足捷蚁”这个翻译。前者的作者是周善义教授,而后者的属名中也有他的名字,自然可以视为“一脉相承”的译名了。

“gracilipes”这个词是由 gracilis (“slender”纤细的,苗条的) + pēs (“foot”足)组成的,意为“slender-footed,细足的”。因此,翻译为细足捷蚁才是准确的。这也是蚁网目前选用的译名。

那么,为什么会有“长足”这个翻译呢?这就要从这种蚁的早期名称说起了。它在《中国蚂蚁》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长角捷蚁(Anoplolepis longipes)。

这个翻译也很奇怪,因为“longipes”是longus (“far, long”) + pēs (“foot”)组成的,意思是“long-footed,long-legged;长足的,长腿的”。所以,这个蚁种应该翻译为“长足”而不是“长角”。

别急,这还没完。这个名称后来被发现与先前命名的蚁种重名了,就只能改名,于是便采用了最早的有效次异名“gracilis”作为该种种名。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周教授只是沿用了早期更正了的“longipes”这个词的翻译(将“长角”纠正为“长足”),而没有为现行的拉丁名“gracilipes”这个词提供翻译。这就是为什么明确标注为“细足”的蚁种会被唤作“长足”的历史原因。严谨一点说,种名换了,译名就应该跟着作变动。所以,细足捷蚁才是正确的名称。

细足捷蚁模式图:

2

34

那么黑腹捷蚁又是什么呢?

国内的所谓黑腹捷蚁其实就是细足捷蚁,仅仅因为地区差异或环境因素对其体色产生了一些影响罢了。

 

~~~~~~~~~~妖娆的分割线~~~~~~~~~~

 

以下为 膜翅单倍体 对于这个蚁种的考证:

“黑腹捷蟻(學名:Anoplolepis custodiens)是捷蟻屬下的一種螞蟻,原産於南非。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黑腹捷蟻

蚁网上主要还是收录国内蚂蚁,国外蚂蚁没收录中文名也是可以理解的。捷蚁属 Anoplolepis 在国内是没有原生分布的。

黑腹捷蚁(Anoplolepis custodiens)根据我查到的信息现在仍旧只在非洲有分布,并没有任何记录有入侵到了其它地方,更没有任何靠谱资料显示有在中国发现过黑腹捷蚁。

 

“A. custodiens is not known to have established populations outside of its native range.” — AntWeb

https://www.antweb.org/description.do?genus=anoplolepis&species=custodiens&rank=species

 

我在 AntKey 找到了区别「细足捷蚁 Anoplolepis gracilipes」和「黑腹捷蚁 Anoplolepis custodiens」的鉴别特征。

http://antkey.org/en/taxonomy/term/4820/descriptions

 

“Anoplolepis gracilipes is separated from Anoplolepis custodiens by the longer antennal scapes and by the eyes that break the outline of the head.” — AntKey
细足捷蚁的柄节(触角的第一节)比黑腹捷蚁的长,并且细足捷蚁的眼睛会凸出于其脸部轮廓。

 

下图左边是细足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标本,右边是黑腹捷蚁(Anoplolepis custodiens)标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细足捷蚁的眼睛是凸出来的,而黑腹捷蚁的眼睛是平的。

mo1

仔细看最前面发的所谓的黑腹捷蚁的照片(似乎是森林虫馆的照片),虽然工蚁看不清楚,但是看蚁后很明显眼睛是凸出来,所以照片里的应该不是黑腹捷蚁,而是细足捷蚁。

mo2

另外我在维基上找到了几张 Anoplolepis custodians 工蚁的照片,下面是其中一张,可以看到和前面那些照片里所谓的「黑腹捷蚁」长得完全不一样。

mo03

所以我判断,国内所谓的「黑腹捷蚁」其实就是「细足捷蚁/长足捷蚁」。可能国内有的细足捷蚁有体色差异,颜色稍暗,工蚁腹部是黑色,没经过准确鉴定,就被蚁商乱安上了黑腹捷蚁这个名字(真是乱来,太不严谨了),殊不知中国并没有证据显示发现过黑腹捷蚁。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细足捷蚁是比较知名的入侵生物,容易被查水表,蚁商为了防河蟹就改用黑腹捷蚁这个名字了。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网上「黑腹捷蚁」这个中文名的相关资料非常少,除了蚁商相关的页面以外就只有一个维基百科上的黑腹捷蚁词条(介绍也及其简短,链接: http://t.cn/RMJh8LQ),也只有在这条维基上能看到「黑腹捷蚁」对应的是 Anoplolepis custodiens 这个拉丁学名。

其实种名 custodiens 在拉丁语中的大意是「守卫」、「看守」,所以 Anoplolepis custodiens 应该翻译成「守卫捷蚁」更靠谱,不知道为什么被译成了「黑腹捷蚁」。

我查不到最早这个译名是谁译的,也不到这样翻译的依据,国内也没有相关文献。而这个维基百科词条是在 2014 年才创建的,我也找不到作者将 Anoplolepis custodiens 和「黑腹捷蚁」对应起来的依据。

所以我猜测还有一种可能是:最早某位蚁商采到了体色偏黑的细足捷蚁,为了和其它「细足捷蚁」区分就随意起了「黑腹捷蚁」这个名字,本意并不是指 Anoplolepis custodiens 这种蚂蚁,算是起了一个品种名而不是物种名。

后来有人不知道为什么就把 Anoplolepis custodiens 这个拉丁学名错误地安在了「黑腹捷蚁」身上,没经过严谨鉴定就认为两者是同一种蚂蚁,接着就创建了那个维基词条。

所以「黑腹捷蚁」的拉丁学名可能根本就不是 Anoplolepis custodiens,Anoplolepis custodiens 也不应该被翻译成「黑腹捷蚁」,我觉得应该根据种名意义将其重新译为「守卫捷蚁」。

前几天我申请把维基百科上的「黑腹捷蚁」词条改名为「守卫捷蚁」了,现在已经更名成功了,我相信这是更适合 Anoplolepis custodiens 的中文译名,这样也能减少些混乱。

另外我根据 AntWeb 上的资料,翻译扩充了这个词条的内容,相对比原来的一句话简介详尽了很多。

「守卫捷蚁」维基链接: http://t.cn/RMJhrK4

 

国内访问维基不便,在这里也发一份我在维基上翻译的「守卫捷蚁 Anoplolepis custodiens」介绍:

守卫捷蚁(学名:Anoplolepis custodiens)是捷蚁属下的一种红褐色蚂蚁,英文俗名为“Common Pugnacious Ant”(常见好斗蚁)。原分布地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害虫。

目前尚未有证据显示守卫捷蚁有在其原分布地范围以外建立了种群,不过在美国入境海关处偶尔能拦截到这种蚂蚁。

守卫捷蚁的一些生活史特征表明:如果这种蚂蚁成功地在原分布地以外建立了种群,那么其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严重的害虫。

习性:

由于守卫捷蚁对南非农业系统(特别是葡萄园)的影响,目前对守卫捷蚁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在卡鲁南部地区的自然栖息地中,这种蚂蚁筑巢于开阔、隔热性好的土地里,以活的或死的动物、蜜露和花蜜为食。

这种蚂蚁是多后制的,生性非常好斗,在农业种植地带对其它蚁种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有蜜露食源的地方。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提到这种蚂蚁的不同蚁群间不会互相攻击,这个特点被认为促进了这种蚂蚁在本地的入侵性扩张。已经有研究提出,在非洲以外的有开放林冠的亚热带国家,守卫捷蚁有潜力成为严重的入侵物种,因此在非洲以外的国家要在检验检疫上对这种蚂蚁引起注意。

分布:

博茨瓦纳、肯尼亚、莱索托、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津巴布韦。

前面有人提到说黑腹捷蚁和细足捷蚁的区分是:细足捷蚁是多后制,黑腹捷蚁是单后制。但是根据我前面翻译的 AntWeb 上的资料,Anoplolepis custodiens 和细足捷蚁 Anoplolepis gracilipes 一样都是多后制的。

所以如果这个说法靠谱的话,也证明了黑腹捷蚁不是 Anoplolepis custodiens。不过感觉这个说法本身就不靠谱,我查到的资料都说细足捷蚁是多后制的,没道理应该是同种的所谓黑腹捷蚁是单后制的。

总结下:

国内的黑腹捷蚁 = 体色较黑的细足捷蚁(长足捷蚁、长脚捷蚁) = Anoplolepis gracilipes

国内的黑腹捷蚁 ≠ 国内没有分布的 Anoplolepis custodiens 守卫捷蚁”

 

~~~~~~~~~~妖娆的分割线~~~~~~~~~~

 

可见,黑腹捷蚁这个名称本身也是个大坑。随意取的名字,完全不符合此蚁种拉丁名Anoplolepis custodiens的本意。“custodiens”是“guarding,守卫,防卫”的意思。膜翅单倍体建议将其译为“守卫捷蚁”。而“黑腹捷蚁”这个名字,其实只是个俗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译名。

守卫捷蚁目前还没有入侵他国的记录,加之外观与细足相差甚远,所以可以完全排除它的嫌疑。至于国内商家为什么要死乞白赖地把细足说成是黑腹,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其中的好处了。

"Anoplolepis gracilipes"

那么下面就轮到这个挨千刀的“黄疯蚁”了。

Antwiki上明确指出,细足捷蚁又被称为“The yellow crazy ant”,翻译成中文就是这大名鼎鼎的“黄疯蚁”了。

67

 

它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屠杀了圣诞岛上数以千万计的红蟹。

89

 

它们向红蟹的眼中喷酸,欺负人家没有手指来揉眼睛。

10

11

 

由于没有天敌,它们肆无忌惮地扩张壮大,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12

 

岛上孱弱可欺的红蟹在它们这群外来强盗的眼中就是一盘盘的红烧肉啊!

13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该觉得奇怪了。怎么我看到的网上的黄疯蚁不长这个样子呢?它不是能够对付入侵红火蚁,还能用自己毒素解毒吗?也不是一无是处啊。

这其实就是谁都能编辑的百度百科造的孽。就好像原来那个“食人蚁”词条似的,我没修正它之前,根本就是一个谣言的集合体。居然还配了秒懂百科,这不等于助纣为虐吗?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这张出现在百度百科里的图片其实根本就不是黄疯蚁。根本就不是黄疯蚁。根本就不是黄疯蚁。那么,它是什么呢?

14

这种体型比入侵红火蚁还要小的蚁种其实并不是捷蚁属(Anoplolepis)的一员,而是同样隶属于蚁亚科(Formicinae)的尼氏蚁(Nylanderia)的一种。

它的拉丁名是Nylanderia fulva,暂时还没有官方的中文译名。

模式图如下:

15 16 17

 

它的个头其实非常小。下面是其与硬币的对比图:

18

 

 

说起它的名字,“fulva”这个词是“reddish-yellow, tawny, amber-coloured, fulvous”的意思,指得是黄褐色,茶色这类的颜色。这也与它在图中的体色相符。所以,这个小家伙的中文名可以译为茶色尼氏蚁。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便有一个非常响亮的俗名:“The tawny crazy ant”。翻译过来,就是“黄褐疯蚁”,或“茶色疯蚁”。

19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混乱之源。

早期翻译的人将黄褐色当成了黄色,殊不知其体色更接近褐而不是黄,将其翻译为“黄疯蚁”是极不恰当的。

更何况,细足捷蚁才是真正的“黄”疯蚁啊!

20

 

至于坊间那些传闻,比如疯咬电线,破坏电力设施,通过涂抹自身毒液对抗入侵红火蚁的毒素的记述都是真的。

21

 

这都是这位“茶色疯蚁”小朋友独立完成的“好事儿”,和“细足”同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百度百科上面的资料将两者完全搅和在了一起,根本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22

 

~~~~~~~~~~妖娆的分割线~~~~~~~~~~

 

膜翅单倍体 补充:

“疯蚁”(crazy ant)其实就是一个俗名,好几种行动敏捷像个疯子的蚂蚁都被称为“疯蚁”,就有点像普通人一般把所有的黑色蚂蚁都叫“黑蚂蚁”一样。Nylanderia fulva 还有个俗名是 Rasberry crazy ant(树莓疯蚁,拉斯贝里疯蚁),其实和树莓没关系,而是因为一位美国知名灭虫专家 Tom Rasberry 而得名,是他最早发现了这种蚂蚁在美国的入侵危害。这货还有个俗名——多毛疯蚁(hairy crazy ant)

还有一种被称为“长角疯蚁”(longhorn crazy ant)或“黑疯蚁”(black crazy ant)的,就是中国也有的「长角立毛蚁(Paratrechina longicornis)」,它们不像其它正常蚂蚁一样走直线,而是飘忽不定地左右游走,因此而得名。

a

蚁学家们猜测长角立毛蚁原产地可能是非洲的热带区域,但因为其出众的敏捷和侵略技能点,现已扩散到了全世界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甚至很多比较冷国家的温室里都能发现这种蚂蚁。

c d e f

除此之外,还查到一种被叫作“疯蚁”的尼氏蚁——Nylanderia pubens(多毛尼氏蚁,暂拟名),因为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区域,因此被称为“加勒比疯蚁”(Caribbean crazy ant)。它和黄褐尼氏蚁(Nylanderia fulva)长得基本一个样,貌似区别就是屁股上的毛多一点,两者长时间来一直被混淆,部分“黄(褐)疯蚁”干的坏事其实可能是它干的。

h g i

感谢 膜翅单倍体 更正了百度百科上的“黄疯蚁”词条,防止它以讹传讹,误导他人。



   由于垃圾评论过多,
   暂时关闭评论功能,
   之前评论仍然保留,
   若想在新文章下评论,
   请关注WX公众号“antuni200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