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拟黑多刺蚁」早就更名为「双齿多刺蚁」了

@IamWind4 发帖问了个问题:拟黑多刺蚁拟的那个黑多刺蚁是谁?
    
我查证了下这个问题发现又长知识了,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拟黑多刺蚁」居然在 1991 年就更名为「双齿多刺蚁」了,开个帖分享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希望不知道这件事的蚁友也能一起长个知识。
    






1857 年,英国昆虫学家 Frederick Smith 在新加坡发现命名了一种多刺蚁,学名为 Polyrhachis dives
     
1863 年,另一位德国昆虫学家 Julius Roger 在缅甸发现命名了另一种多刺蚁,学名为 Polyrhachis vicina
     
Polyrhachis dives 和 Polyrhachis vicina 主要区别是,P. dives 工蚁的结节(腹柄节)顶端中央有 2 个齿,而 P. vicina 多一个有 3 个齿。
    

Frederick Smith 对 Polyrhachis dives 结节中央具 2 齿的特征示意图



后来在几十年前,台湾先于大陆把本地的一种多刺蚁鉴定为了 Polyrhachis dives,因为台湾把「多刺蚁属」叫做「棘蟻属」,所以这种蚂蚁在台湾的中文名被命名为了「黑棘蟻」
     
黑棘蟻  ==> Polyrhachis dives (结节 2 齿)
     




中国很久以前就有把一种黑蚂蚁入药、泡酒的历史,这种蚂蚁在《本草纲目》里被称为「玄驹」,也就是「黑马」的意思,古代称「蚂蚁」为「馬蟻」,而民间一直叫这种蚂蚁为「大黑蚂蚁」(多么朴实的名字啊)。
  
应该是在 1983 年,文献《蚂蚁的药用研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析》里首次鉴定出了「大黑蚂蚁」其实是 Polyrhachis vicina 这种蚂蚁。大概是因为鉴定人认为这种蚂蚁和台湾的「黑棘蟻 Polyrhachis dives 」长得很像,所以起正式中文名的时候就在「黑棘蟻」前面加了个「拟」字,再把「棘蟻」改成了大陆的叫法「多刺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拟黑多刺蚁」。
  
拟黑多刺蚁 ==> Polyrhachis vicina (结节 3 齿)
  
所以「拟黑多刺蚁 Polyrhachis vicina」拟的那个「黑多刺蚁」就是台湾的「黑棘蟻 Polyrhachis dives 」。
  

1983, 《蚂蚁的药用研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析》
  
  
不过后来国内有些学者没采用这个中文名,而是根据这种蚂蚁的特征把中文名拟为了「鼎突多刺蚁」,这就变成了「拟黑多刺蚁」的另一个中文名。
  
鼎突多刺蚁 == 拟黑多刺蚁 ==> Polyrhachis vicina (结节 3 齿)
  

1985, 《舟山群岛蚁科记述(膜翅目、蚁科)》, p. 315



再后来国内有学者也在大陆鉴定出了 Polyrhachis dives 这种蚂蚁,但是没有采用台湾的中文名「黑棘蟻」,而是根据这种蚂蚁「结节顶端中央具 2 齿」的特征,起了新的中文名「双齿多刺蚁」。
  
双齿多刺蚁 == 黑棘蟻 ==> Polyrhachis dives (结节 2 齿)
  

1985, 《捕食马尾松毛虫蚂蚁种类的初步研究》, p. 36
  

双齿多刺蚁 Polyrhachis dives 标本图,来源:AntWeb



但是,在 1991 年的时候,中国蚁学泰斗王常禄教授和吴坚教授发了篇论文《中国多刺蚁属(膜翅目:蚁科)昆虫研究》,里面提出「拟黑多刺蚁 Polyrhachis vicina」其实是 「双齿多刺蚁 Polyrhachis dives」的异名,因为作者有在同一蚁巢中发现同时存在着结节(腹柄节)顶端中央有两个齿或三个齿的蚂蚁,也就是说这只是同物种中的个体差异,不能作为区分两种蚂蚁的依据,所以「双齿多刺蚁 Polyrhachis dives」和「拟黑多刺蚁 Polyrhachis vicina」就是同一种蚂蚁。
  

1991, 《中国多刺蚁属(膜翅目:蚁科)昆虫研究》, p. 599
  
因为 1857 年命名的 Polyrhachis dives 在前,根据定名先后的规则,1863 年命名的 Polyrhachis vicina 就成了无效学名,这个由中国蚁学家作出的分类变动是被国际蚁学界承认的,在 AntWiki 等专业蚁学网站上都标注了 Polyrhachis vicinaPolyrhachis dives 的次异名。

  
同样的,无效学名对应的这个中文名「拟黑多刺蚁」也就从此无效了,应该合并改名为「双齿多刺蚁」。
  
拟黑多刺蚁 == 鼎突多刺蚁 ==> 双齿多刺蚁 == 黑棘蟻 ==> Polyrhachis dives
  
所以「拟黑多刺蚁」拟的那个「黑棘蟻」也就是同一个物种,也就是说拟的就是自己。从这点上来看「拟黑多刺蚁」这个中文名也是不再合适了。



但是由于「双齿多刺蚁」是知名药用蚂蚁,有许多非蚁学领域的学者(例如医学)研究这种蚂蚁,但隔行如隔山,他们发表的文献里却没跟上这个蚁学变化,仍旧采用了最早的中文名「拟黑多刺蚁」至今,甚至连标的学名都还是早已无效的 Polyrhachis vicina
  
再加上后来的大骗子公司「蚁力神」,也仍用「拟黑多刺蚁」这个名字进行宣传,天天在电视上做广告夸「拟黑多刺蚁」是珍惜蚁种,声称其具有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提高男性性能力的功效。
  
这使得「拟黑多刺蚁」成了知名蚁名,导致这个无效的中文名至今仍在非蚁学领域沿用,同样影响到了我们蚂蚁爱好者圈子。
  

  
哈哈,来温习下当年的雷人广告~
  



最后再强调下:从 1991 年起「拟黑多刺蚁」就正名为「双齿多刺蚁」了。
  
呼吁各位蚁友跟上蚁学进展(都是 1991 年的老进展了,可能比大部分蚁友都老),提高蚁圈专业性,和学界保持一致,尽量不要再用「拟黑多刺蚁」这个无效且不合理的中文名,从今天起改口叫「双齿多刺蚁」吧!
  






2017-02-11 更新:

发现冉浩老师的《蚂蚁之美》里也有讲到这个蚁名变动,以前看的时候居然没注意到。摘抄过来,给大家看看:

「鼎突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也被称为拟黑多刺蚁,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这种米粒大小的黑色蚂蚁在腹部和胸部之间的结节上拥有两根弯弯的长刺,“结节”是蚂蚁结构中被反复提起的词,它是蚂蚁区别于蜂类祖先的标志之一,具体位置就是在蚂蚁的“胸部”和后腹部之间起连接作用的那一个或两个细细的小疙瘩。就在两个长刺之间不显眼的地方有三个针尖大小的突起,如鼎的三足,但如果不用放大镜或者体显微镜刻意去找,是极难发现的。但这个特征却匪夷所思地成就了它的名字,并且成了鉴定研究的混乱之源。

因为具有药用价值,鼎突多刺蚁差不多是国内盯住蚂蚁经济的人们关注得最多的蚂蚁。很多人和实验室参与研究,并且总结了大段的资料,尽管在若干年后,蚂蚁分类学家更深入进行了研究,这些人才意识到这种蚂蚁其实应该叫双齿多刺蚁(Polyrhachis dives)。在双齿多刺蚁群体中,三个“突起”或者两个“突起”都是常见的,所谓的“鼎凸”不应成为鉴定依据。」



在微博上看到位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他是研究昆虫的专业学者,有发过几条有关双齿多刺蚁的微博,这也可以证明「双齿多刺蚁」才是规范的叫法。










2017-05-01 更新:

发现国内蚁学权威著作《中国蚂蚁》的序言中也有提到,作者吴坚教授和王常禄教授鉴定出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是双齿多刺蚁(Polyrhachis dives)的同物异名这件事:





   由于垃圾评论过多,
   暂时关闭评论功能,
   之前评论仍然保留,
   若想在新文章下评论,
   请关注WX公众号“antuni2009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