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获蚁属(Novomessor)的相关知识及蚁种介绍·第四部分

执剑新收获蚁(Novomessor ensifer)

 

分布于墨西哥。

 

种小名“ensifer”的意思是“sword-bearing”,中文意为“执剑(手握宝剑或携带宝剑)”。

35

 

故而此蚁种译为“执剑新收获蚁”。

 

这大概得名于其并胸腹节上“细长直”的刺吧。让我想起了《三体》里的“执剑人”。

 

执剑新收获蚁(Novomessor ensifer)模式图:

36 37 38

 

执剑新收获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那些低矮的山脉和盆地中。研究人员曾在科利马市发现过这个蚁种的栖息地,并进行过深入研究。那一片区域以粗砂砾为主的土壤中多埋有大石块,为周期性降水,夏末和秋季多雨,春季干燥。它们多选择盆地区域筑巢,山地区域则随高度增加而极具减少。在山地环境里,仅在沙地中发现过多个巢穴,而乱石嶙峋的地带却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推测有沙土和石块两者混合的土壤才是它们筑巢所必须的土壤环境。

 

野外采集根本就是噩梦,含有石块的土壤使得大规模挖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究团队最终挖掘了一个小群落和三个大群落的巢穴,对于它们的巢室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巢穴多在一个大的或几个小的石块下面,巢口唯一,直径约7 – 10 cm,隐藏在一个石块的侧边下,或在两个石块中间。巢口周围没有由掘出的土壤和碎石构成的圆形结构。在发现的25个群落中,仅有一个没有将巢建在石头下,而是选择了相思树下作为筑巢地。

 

巢口堆砌出一个火山状的小丘。每个蚁巢的通道都被修筑得很宽,几乎是垂直向下,到达距离地表较深的位置,才开始在某个埋在土中的石块下修筑安置卵幼的巢室。与垂直蚁道相连的“走廊”形状不规则,相当宽阔,直径约在7 – 20 cm。与其相连的蚁道继续向下,延伸至跟深处,随后寻找类似的石块位置,在下方挖掘新的巢室。这些通道到底能有多深是未知的。研究团队曾经挖到过地下近40里面深依然没有到头,而他们却不得不放弃挖掘,因为铁锹已经被布满碎石的土壤弄断了。而那段通道一直垂直向下,没有任何水平分叉的迹象。

 

幼虫和蛹通常被放置在较上面的巢室内。幼虫体表有钩状的毛,工蚁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勾连到一起,形成一个小型的、开放式的、空心的球体。这也许是为了方便照顾和搬运。

 

雌蚁和卵通常在较深的巢室内。当蚁巢被掘开时,雌蚁会选择放弃这个巢穴,而工蚁们并没有试图保护她,只是自顾自地搜集分散在土中的卵幼来。第一批工蚁体型较小,而后的都是体型基本一致的大型工蚁。在成熟群落中,极少能见到小型的工蚁。

 

对于婚飞目前了解不多,推测时间是在春季或初夏。

 

在唯一发现的那个新生小群落中,仅有一个蚁后。根据巢内情况,推测婚飞后的雌蚁会找到一个遮蔽物,通常会选择个大石块,偶尔也会选择植物根系或木本植物,在下面挖掘一个小型的巢室栖身。单后建巢在所有栖息在干旱地区的蚁种中是非常罕见的。

 

工蚁选择白天觅食,朝九晚五,在中午时分坚守岗位的工蚁会大幅减少,那时的空气温度在35 – 37.8℃,地面温度只会更高。工蚁活动频率的峰值出现在每天上午的9点到11点间和下午的3点到5点间。研究人员没有在当地的野外过夜,所以对于它们在夜间的具体活动没有记录。

 

它们似乎对素食完全不感兴趣,主要捕食小昆虫和搜集昆虫尸体为生。巢内也没有发现植过物组织或种子,仅有一些死去的昆虫被当成储备粮。

 

与科氏新收获蚁不同,它们不具备团队运输的能力。当发现体型较大的食物时,工蚁们立即试图将其拖回巢内。但它们显然缺乏合作,各自为战,将食物扯向不同的方向。在拉扯的过程中,一些昆虫的尸块被扯落,工蚁们会即刻放弃团队合作,将扯下的部分独自运回巢里。



   由于垃圾评论过多,
   暂时关闭评论功能,
   之前评论仍然保留,
   若想在新文章下评论,
   请关注WX公众号“antuni2009评论”